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悲剧故事。
彼得,原名徐德生,他的父亲是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;母亲则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张幼仪。
1915年,徐志摩与张幼仪在浙江海宁举行了盛大的婚礼。张家为了女儿的婚事,专门准备了一节满载嫁妆的火车车厢。那天的婚礼排场宏大,盛况空前,几乎轰动了整个海宁城。
1922年,彼得出生,本应被宠爱、无忧无虑地成长,然而命运却对他异常残酷。
三岁那年,彼得因病离世,带着满满的不舍,永远告别了人世。
这个可怜的孩子患有严重的肠胃疾病,由于缺乏资金治疗,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,只留下母亲悲痛欲绝,泪水挥洒如雨。
令人不解的是,彼得家境富裕,父母皆是显赫家族成员,为何会因医药费用短缺而导致幼子夭折?
在他短暂的三年时光里,究竟曾经拥有过多少快乐与幸福?
这一切,都要从他的父母——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说起。
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,是一桩包办婚姻。徐家是江浙地区的富豪,张家则是官宦世家,门当户对,两家联姻被视为社会地位的象征。
展开剩余91%对徐志摩与张幼仪来说,婚姻带来了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保障,却难以寻得那份名为“爱情”的珍贵情感。
1918年,张幼仪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徐积锴,之后徐志摩便认为已经交代了家长的责任,便远赴英国深造。
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,自幼对妹妹关怀备至,曾坚决反对母亲给妹妹缠足,他为人正直,品德高尚。
他得知妹夫远赴英国后,立即写信劝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一起生活。最终,在张君劢的坚持下,张幼仪得以前往英国与丈夫团聚。
徐志摩思想开放,追求自由,但同时也性格孤傲,略显自我。
张幼仪刚到英国不久便怀上了彼得,然而此时徐志摩却遇见了才女林徽因,深陷爱河。
他一心想与林徽因结婚,逼迫张幼仪离婚,甚至要求她堕胎。
但张幼仪母子相连,不忍心流掉腹中的孩子,旧时“夫命不可违”的思想让她左右为难。
她写信向二哥张君劢求助,张君劢回信:“千万不要打胎,兄长愿意收养,抛下一切,马上赶到巴黎。”
二哥的坚定支持使张幼仪决定保住孩子。
在张君劢及其德国友人刘文岛夫妇、以及住在德国的七弟张景秋的帮助下,张幼仪最终在德国柏林的一家医院生下了彼得。
彼得的哥哥叫积锴,“积”字代表辈分,“锴”意指良铁,寄托着家族对长子的殷切期望。
本应同样带有“积”字,寓意美好,彼得的名字却是“德生”,这显露了张幼仪对被父亲遗弃孩子的无奈与失落。
彼得出生时,母亲身体虚弱,奶水不足,再加上她不愿看到容貌酷似徐志摩的孩子,彼得没能享受到母乳的温暖。
他在育婴室中,喝着护士喂的牛奶,孤独地度过生命最初的日子。
刚出生一周,彼得隔着医院的玻璃见到了父亲,然而徐志摩只是匆匆一瞥,便转身离开,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与张幼仪办理离婚。
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,对于当时将婚姻视为女人唯一出路的她来说,这一决定付出了极大的勇气。
她并非不爱徐志摩,而是因为深爱,不愿他为难,所以选择了成全。
作为妻子,她尽了责任;作为母亲,她却始终觉得对彼得有所亏欠。
她不知如何面对彼得,留下住院费后,将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医院的医生和护士,自己则回到了七弟的住所。
得知此事,二哥张君劢焦急万分,再次伸出援手。
他有一位德国朋友,名叫朵拉,性格温和善良,张君劢托付她照顾外甥,朵拉欣然接受。
在朵拉的帮助和陪伴下,张幼仪终于鼓起勇气,租下一处房屋,将彼得接回家中,告别了医院的医生护士。从此,彼得在母亲和朵拉的关怀下,感受到了世间少有的温暖和希望。
彼得是个安静、文静的孩子,他的内向性格或许是母亲本希望拥有一个女孩的影子。
因父亲的否定,彼得虽是男孩,却未能获得常男孩所享的宠爱,母亲更期待未来有一个女孩,能以自己的形象培养成才。
孩子的敏感心灵早已察觉了母亲的期待,彼得也变得格外懂事。
然而,张幼仪却把对徐志摩的怨恨转嫁给彼得,疏远了他。
幸好有张君劢、朵拉、张景秋、刘文岛夫妇等正直善良的人,始终陪伴和帮助张幼仪,她逐渐走出阴霾,开始试着去爱彼得。
彼得感受到了母亲的爱,纯真的大眼睛中渐渐闪烁出宁静的光辉。
除了母亲,彼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朵拉了。
朵拉是位四十多岁的维也纳女性,因暗恋青梅竹马终身未婚,内心充满温柔情感。
她把母子二人的事当成己任,积极帮张幼仪找德语老师,并推荐她到裴斯塔洛齐幼儿教师学院学习。
有了朵拉的支持,张幼仪开始上幼师课程,照顾彼得的重担也交给了朵拉,而她心甘情愿。
每天清晨,彼得目送母亲去学校,夜晚她归来。
白天,他与朵拉相伴,度过童年时光。
朵拉没有孩子,将彼得当作亲子般疼爱,经常带他出游。
他们一同在蒂尔公园的绿荫小径散步,去柏林动物园观赏各种动物。
彼得牵着朵拉的手,漫步在如油画般的公园里,感受到满满的快乐。
卖面包的摊贩朝彼得做鬼脸,他咯咯笑出声。
被朵拉抱着,看到猴子打喷嚏,挥手向动物们打招呼,他欢喜不已。
面对这些生灵,彼得目不转睛地观察,倾听它们的声音,幼小的心灵仿佛漂浮在五彩斑斓的梦境中。
彼得喜爱朵拉,也许正因为这份深情,他爱上了音乐。
朵拉热爱音乐,常用留声机播放交响乐,曲调时而激昂,时而优雅浪漫。
音乐响起时,朵拉总显得格外迷人。
彼得尤其钟情贝多芬和瓦格纳,每当听到那些情感丰富、充满激情的交响乐,他那双大眼睛总会亮起耀眼的光芒。
张幼仪见儿子爱音乐,特地买了一根指挥棒放在家中。
每当彼得沉醉于音乐,他便会伸手去拿指挥棒,模仿指挥家的动作。
安静内向的彼得,在音乐的世界里,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。
他们住处附近有一位钢琴家,每到傍晚都会开窗弹奏,琴声在空气中流淌,宛如生命的赞歌,飘荡在城市的夜空。
彼得每次散步经过钢琴家楼下,都会停下脚步,凝神聆听这美妙的旋律。
夜风拂过,吹起他柔软的黑发,沉醉于琴音中,小小的身影长时间伫立,融入这醉人的夜色。
钢琴家也许未曾想过,他的琴声曾给一个孤独的孩子带来过无比深切的感动。
彼得没有父爱的陪伴,最爱的却是母亲、阿姨以及音乐。
徐志摩提出离婚,这是他个人的决定,他的父母对前儿媳也怀有同情。
因此,徐志摩的父母每月寄给张幼仪相当于200美元的生活费,在当时,这笔钱足够母子三人在柏林维持生活。
经济上的保障,让张幼仪和彼得以及朵拉无需为生计担忧,彼得也得到了细心照料。
朵拉常常满怀热情地拥抱彼得,告诉他她有多爱他,称他为小天使,并承诺带他去许多美好的地方,长久陪伴他。
张幼仪虽深爱孩子,却不善于言辞表达,她是传统的中国女性,情感深沉,爱意埋藏于心,只用实际行动来表现。
曾有一位男子向她表示好感,询问是否愿意再找一位伴侣,她沉默片刻,坦然回答:“我没有这个打算。”
尽管母亲和朵拉悉心照料,且有经济支持,彼得仍未能长大成人,他短暂的人生令人无比惋惜。
彼得出生后一年,德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,柏林失业率高涨,物价飞涨,城市陷入混乱,公共服务质量大幅下降,生活艰难。
1923年,由于饮用的牛奶受污染,彼得染上肠道寄生虫病。儿童医学尚不发达,治疗费用昂贵。
张幼仪曾写信求助徐志摩父母,询问能否承担治疗费用,徐志摩的父母回复说他们已无力负担。
这或许并非推辞,尽管家族富裕,病弱幼子未必能获得优先的资金支持。
彼得患病的两年中,张幼仪和朵拉耐心陪伴,为他播放音乐,握着他的小手,将他紧紧抱在怀里,给予无尽的安慰。
病痛渐渐让彼得消瘦,但他的大眼睛依然天真,满含信任地望向母亲和朵拉。
在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鼓舞下,三岁的彼得鼓起勇气,与病魔顽强抗争。
虽时光短暂,他依然勇敢地生活,在母亲的怀抱中,在朵拉的关怀里,彼得与世界紧紧相连。
他有母亲,有阿姨,还有默默守护他的亲人,更有最爱的音乐……
1925年3月19日,刚过完三岁生日的彼得因病离世。
张幼仪与朵拉为他举办了简朴而温情的葬礼,张幼仪学院的同学、二哥张君劢的朋友等约三十余人前来吊唁,安慰二人,叮嘱节哀。
彼得离开后,张幼仪和朵拉常常食不下咽,相依为命,泪水涟涟。
1925年3月26日,徐志摩来到柏林,张幼仪将彼得的骨灰盒交给他。
这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流露出父亲的情感,抱着骨灰落泪。
若彼得在天有灵,见到父亲前来,不知是否会感到些许安慰?毕竟,那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父亲。
彼得去世六年后的一个冬天,徐志摩因飞行事故不幸逝世,年仅三十四岁。
他被葬于浙江硖石,作为一代著名诗人,长眠于故土。
张幼仪将彼得的骨灰带回中国,安葬于其祖父坟旁,立有小墓碑,碑上刻有“徐德生”三字,下方写着他的英文名“彼得徐”。
彼得的早逝,是时代动乱与家庭破裂交织的悲剧。
若世间烽火止息,家家和睦如一,像彼得这样的孩子,定能享受更多的幸福,少些哀愁。
愿每位成年人都能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,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细心呵护,健康成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臣配资-开户配资炒股-上海平准股票公司-在线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